首页 > 财经 >

AI「复活」名场面刷屏,技术狂欢下的情感刺痛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11:31:53来源:
“迈克尔・杰克逊在厨房讲脱口秀,李小龙戴着耳机打碟,霍金坐着轮椅玩滑板坡道……” 上周 OpenAI 推出的 Sora 2 视频生成器,正让这些荒诞画面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。尽管官方宣称默认禁止生成公众人物形象,却留下关键漏洞 —— 允许创作已故名人内容,这枚 “技术炸弹” 很快引爆舆论。
最先炸响的是情感防线。已故喜剧大师罗宾・威廉姆斯的女儿泽尔达・威廉姆斯,在 Instagram 上怒怼此类内容:“别再给我发父亲的 AI 视频,这绝不是他想看到的!” 她的怒斥字字戳心:“你们不是创作艺术,是把人类生命加工成劣质热狗,硬塞给人只为点赞”。这条已被删除的动态被网友存档传播,迅速引发数万共鸣,#AI 别消费逝者 #话题冲上热搜。
二、被撕开的伦理裂缝:活人有选择权,逝者只剩 “被支配”
Sora 2 的政策矛盾早已埋下隐患。其推出的 “客串” 功能明确规定,在世用户可通过面部扫描嵌入视频,且 “端到端掌控肖像权”,能随时撤销权限、审核内容。但这套看似完善的权利体系,在逝者面前彻底失效。
OpenAI 发言人对此的回应轻描淡写:“我们允许生成历史人物的形象”。这种 “双重标准” 正制造新的伦理真空:当图派克与马尔科姆・X 的 AI 影像被强行 “对话”,当科特・柯本的形象被恶搞成 “偷肯德基鸡块”,逝者不仅失去话语权,甚至被剥离人格尊严沦为娱乐道具。更讽刺的是,OpenAI 刚因版权问题调整政策,要求创作者 “主动加入” 才能被生成,却对无法 “表态” 的逝者视而不见。
三、法律滞后的困局:情感受伤了,维权路在哪?
泽尔达的愤怒背后,是当前法律体系的无奈。我国《民法典》虽规定死者人格利益受保护,但 AI 生成的动态影像是否属于 “肖像权” 范畴,至今尚无明确界定。这意味着即便亲属强烈反对,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责 —— 就像此前某网红 AI “复活” 明星遭谴责,最终只能不了了之。
更危险的是技术滥用的连锁反应。从张伯礼院士被 AI 冒充荐药诈骗,到普通人可能遭遇的 “逝者遗言” 伪造,低门槛的生成技术正在突破道德底线。有律师指出,若放任 “数字逝者” 商业化,未来可能出现伪造名人代言、篡改历史影像等乱象,而现有法律根本无力招架。
四、技术向善的答案:不是禁止创新,而是守住边界
面对争议,OpenAI CEO 萨姆・奥尔特曼仅表示 “会快速迭代纠正失误”,却未给出具体解决方案。但公众早已清晰诉求:技术创新不该以伤害为代价。参考行业专家建议,至少有三条路可走:
  1. 建立 “亲属授权” 机制:生成已故公众人物内容前,必须取得近亲属书面同意,就像处理逝者遗产一样严谨;
  1. 强化平台审核责任:短视频平台需接入 AI 生成内容识别系统,对未授权的逝者影像自动拦截下架;
  1. 完善立法补空白:明确 “数字人格权” 的保护范围,将 AI 生成的动态形象、声音纳入肖像权、名誉权体系。
正如泽尔达在声明末尾所说:“人工智能不该是拙劣回收过去的工具”。当技术能 “复活” 影像时,更该 “唤醒” 对生命的敬畏 —— 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温度。
 
(责编: admin1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